2025年的冬日格外热闹,当小城里的少年在文化馆临摹名画时,边疆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也在乡村的教室中挥毫泼墨、起舞弄影——德宏州文化馆妇女儿童文化艺术人才美育培训班如同一缕春风,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最偏远的村寨,让公共文化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真正成为连接美育与生活的桥梁。
村寨里的“艺术课堂”
从2025年1月13日至2月22日,芒市西山乡、三台山乡、风平镇及周边社区的孩子们迎来了别样的假期生活。这场跨越40天的培训,开设了少儿街舞、绘画、傣族舞、声乐、景颇族“吐良”演奏、德昂族水鼓舞等10个特色班次,吸引了300余名学员参与。在这里,孩子们不再只是旁观者,而是成为艺术的“主角”。景颇族少年手持传统乐器“吐良”,跟着老师“穿越”时空探访先人足迹,吹奏出山间的回响;德昂族女孩跳起“水鼓舞”,用肢体传承唤醒民族记忆;街舞班的活力与书法班的沉静交织,绘就了一幅新时代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画卷。
本次培训的特别之处,不仅在于课程的丰富性,更在于它真正“下沉”到田间地头。“以前上培训班要把娃娃寄宿到亲戚家,现在老师直接来村里教!”一位家长感慨道。德宏州文化馆将课堂搬到乡村、社区,聘请专业教师驻点授课,让美育资源跨越城乡阻隔,直抵最需要的地方。
民族文化的“活态传承”
边疆民族地区的美育,从来不只是技艺的传授,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。培训班特别设置了景颇族吐良、象脚鼓舞和德昂族水鼓舞等民族特色课程,邀请专业教师驻点授课。孩子们在学习舞蹈动作、乐器演奏的过程中,也聆听着祖辈的故事,触摸着民族文化的温度。一位教授傣族舞的老师说:“当孩子们跳起傣族舞时,他们不只是学动作,更是在用身体记住自己的‘根’。”
这种“活态传承”的模式,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碰撞出新的火花。绘画班的孩子们以彩笔描绘家乡的山川与流水,美育,在这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。
美育之花开遍山乡,乡村振兴更有力量
当三台山乡的孩子们在德宏州少儿春晚的舞台上跳起水鼓舞,当西山乡的绘画作品挂上村文化墙,这场美育行动的意义已远超课堂本身。它让边疆青少年在艺术中找回文化自信,让传统村落因美育焕发新生机,更让“乡村振兴”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色。
公益普惠,点亮乡村美育之光。这场培训的背后,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坚实步伐。从数字文化云平台到线下“送教下乡”,从室内场馆到田间课堂,德宏州文化馆正以创新实践回应着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承诺。公共文化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,都能平等地拥抱美、创造美。
未来,随着更多这样的文化实践落地生根,我们相信: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美育的沃土,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里,都能映出艺术与希望的幸福山水画卷。
主办单位:芒市人民政府 滇ICP备17006904号-1 滇公网安备 53310302000020号
政府网站标识码:5331030001 地址:斑色路16号 邮编:678400 电话:0692-3027271